top of page

腾讯传 - 腾讯为什么成功

花了几天的时候快读了一遍吴晓波的腾讯传,大部分来读这本书的人基本都是抱着以下两个问题来的。

1)腾讯到底是怎样起来的?一路上有过怎样的故事?

2)腾讯为什么能这么多年屹立互联网领域不倒,什么是他的秘诀?

在第一个问题上,腾讯到底经历过什么,有过什么故事,本书作为传记,也算是给出一个公平公正的答卷。作者很辛苦地从散乱的腾讯历史和没有仔细保存的档案中整理出来这些腾讯故事和他的产品故事,非常不容易,向作者致敬。然而在第二个问题上,读者可能要失望,因为作者悄悄避开了这个问题,的确,作为传记,作者没有义务去总结或解答这个问题,也确实只有很少的传记作者会勇于发表观点,例如司马迁之于史记。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旁敲侧击中窥出一二。

1. 眼界

没有眼界,没有现在的腾讯。这里的眼界,是指腾讯的视野开阔,互联网的角角落落都在腾讯的眼里。有人说腾讯是一个山寨公司,在每一个领域都想要插一脚,都不放过,但是这也侧面证明了腾讯的开阔视野。腾讯能看到所有的正在发生的事情,能够快速评估,然后对于所有的事情和市场进行尝试,例如创业初期的从寻呼机的快速转型,后来看到SNS后的QQ空间,看到韩国虚拟服装道具后的QQ秀,如果没有第一时间看到硅谷正在发生什么,看到世界的互联网正在发生什么,很多产品,或者很多巧合都不会发生,也就没有今天的腾讯。

2. 决策是草根的,是市场驱动的

高屋建瓴,或者说从上至下的使命战略从来都不是腾讯的基因。腾讯的决策是非常实在的,草根的,是来自市场的,腾讯和Google或者FB这样的有执着的创始人愿景的公司不一样,Google和FB的创始人有着心中一个互联网的美好世界和蓝图,并围绕那个愿景制定需要的战略,而腾讯是一个野蛮生长并不关心使命和愿景的公司,腾讯的战略决策驱动力是来自市场和危机意识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腾讯在所有的互联网可能的爆点上都要插上一脚,做团购,做支付,做社群,做网游等等,这些都是市场驱动的结果,腾讯本身是一个充满幸存者意识的公司,在所有的可能的对腾讯有威胁的趋势点上,腾讯绝都不会放过,这样的腾讯就像一个永远饥饿的孩子,并不关心远大的理想,必须先填饱肚子,即便到了今天的巨人,饥饿的记忆一直留在意识里面,或者说在公司的基因里面。这样说,我并没有批评的意思,因为一家不赚钱,没有危机意识,不尊重市场的公司是走不远的,也是不道德的,不应该整个公司的人为创始人的“梦想和使命”买单。只是说,腾讯的确是一家比较纯粹的市场驱动的公司。

3. 产品思维,快速迭代,永远是beta

这点也许就是创始人基因里面的东西了,腾讯的产品思维是非常优秀和领先的,互联网的产品研发,或者说服务研发,和传统行业不一样,迭代的成本是很低的。不停地试错,不停地将新产品放在用户面前,让用户反馈成为产品研发本身的一部分,是互联网独到的优势。因为腾讯创始人在这方面的极致专注,加上市场驱动的策略性思维,腾讯产品的设计非常接地气,非常注重用户体验,痛点抓得准,痛点抓得快,这就是腾讯的产品DNA。

小马哥在QQ最开始的版本问过一个很经典的可以计入教科书的问题,“我们的用户是在哪里上网的?” 不仅如此,腾讯后期很多引进的高管都被要求去深圳城中村的网吧进行体验,因为那是最接近用户的地方,所有的这些都是源自腾讯的产品DNA。

4. 广纳人才,谁发起,谁掌权

腾讯还有个很著名的就是自己的内部赛马机制,其本质也是腾讯雄厚的人才储备以及高层愿意充分放权。腾讯在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互联网的趋势一波一波碾过来,腾讯也一波又一波出很多优秀的产品接住大势,QQ邮箱,游戏大厅,QQ秀,空间,微信等等。这些不全是偶然,其中大部分产品都是从中层开始发起,从下而上去影响全局的。腾讯领导层对发现和尝试是非常支持和非常愿意放权的,项目和想法是谁提出的,谁就就领导权,谁就拥有自主决定和研发权利,这样的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中层腾讯人的热情。因为背靠腾讯几乎垄断的平台资源,而且用创业公司的模式来开发产品,这是每一个产品经理梦寐以求的天堂般的环境。于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广纳人才的腾讯能创造出优秀的产品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于腾讯近年来战略的布局从产品参与(山寨)转向资本参与,因为这本书成书于2016年,所以并没有收纳腾讯在近年来转型做投资布局的一些思考和战略,稍稍有点可惜。否则还可以看腾讯思维的转型。

关于本书的文笔什么的,因为不是我的关注点,而且我也是速读,并没有什么评论的资格,也就略过不谈了。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