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悬一线,不慌不乱 - 北鸢读书笔记
本书立意很大,对细节的描写入木三分,是一部不折不扣海派文人对于民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想象之大成。红楼梦的手法,几个家族的沉浮。
略显不足的就是人物的语言描写以及对于人物的刻画,全文所有人说话的语气和语调都非常雷同,淡淡且悠悠,不怒而自威。
但是北鸢无疑是非常有意思的小说,他有意思在于完整地构想和还原了一个民国初年的北方,军阀混战,日本入侵,一个动荡和安稳交替的年代,价值观的冲撞,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乡豪,土匪,书生,商贾,军阀,伶人,农夫,家仆等等人群对于自己不能把握的命运的抗争,或接受,或逃避。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没有铺天盖地的感情宣泄,只是安静地展示给读者看,这样的民国社会,是你没有见过的,也是值得尊重而不能遗忘的。虽然有着这么众多的人物,本书重点的落脚基本都是在了文人身上,各种各样的文人的挣扎。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昭如昭徳姐妹,不是仁桢仁珏姐妹,不是哥儿文笙,却是仁桢的父亲明焕。明焕着实着墨不多,也基本没有给过正面的直接描写,大都是从别人的眼界里去窥探,但却是民国文人代表之一。被家规紧紧束缚无法赢取自己心爱的女子,也没有勇气挣脱以致于消极无为,在暗地里又把一切看得真真切切,有文人的骨气,也有文人的迂腐自缚。给言秋凰的茶里放雪茄不让言秋凰给日本人唱戏,女儿仁珏被日本人带走就义时只悠悠传来一句唱词,这是文人的铮铮铁骨,慷慨行志;夫人慧容死后摔破的那把胡琴,却又是文人最终的作茧自缚,慧容的死本该是多年来的一种束缚,明焕终于有和伶人言秋凰在一起的可能,但是慧容死前那句容许明焕娶小的话,让明焕终于醒悟因为他自身的秉性,这个束缚早已融入到骨血,是他自身的不可割离的一部分,是对自己的绝望,是对慧容的悔恨,也是最后的文人的无为。
明焕这个人物这么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痛苦和消极之中,他不像小辈们那么勇敢,也不像父辈们那么迂腐,他们是一代旁观者,偶尔发出一些喉音,浑浊不清,默默了却自己的一生,令人唏嘘。
姚永安之死,又是文人的另一份挣扎,弃笔从商的永安风流倜傥,在十里洋场看尽繁华,最得意之时包养上海选秀小姐,去文人之迂腐,享商贾之圆滑,最终却过于投机而破产,又因为文人的最后一点颜面和坚持而自投于黄浦江。书中还特意点到永安想介绍机会给文笙,文笙却因为恪守本分拒绝了,从而凸显永安的忘文人之本。永安无疑是悲惨的,或者说悲壮的,也是民国文人在冲击下转型的有一个典型的失败。
作为小辈的仁珏,作者无疑是想塑造成为激进派文人的代表,仁珏自小受到西化文化的冲击,偏偏又生在格格不入的儒家大家族,所以在一些新式想法之外,又融合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熏陶,这样的年轻文人,在民国也是众多的,典型的。仁珏秘密资助共产党,是懵懂,也是坚决,参杂着少女之心,也是文人的骨气,最后的就义,是一份向往已久的骄傲。
除了这几个例子,其他的人物刻画也非常典型,一家大姐昭徳为家族倾尽所有,隐居求志的画家毛克俞,忍辱负重的伶人言秋凰都是一个时代的典型,北鸢用两位主角文笙仁桢组成一个时光的长镜头,扫过所有人物的身边,记录下他们或浮或沉的一生。
读一本书,不仅仅是看一个故事,更多的时候,是在和作者对话,作者娓娓道来的故事中饱含着作者的观察,作者的价值观,北鸳一书中每个人物身上或多或少的文人书香,是作者对于民国的坚持,也是这本书的立书之本。文人在那样的一个时期,社会动荡,外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无力反抗。各自有自己的变通之法,也有迂腐的自我坚持。昭德自诩亚圣之后,下嫁一方军阀石玉璞,妹妹昭如也嫁入商贾卢家;小辈们中,仁珏秘密资助革命,慷慨就义;文笙投笔从戎,却被忠心耿耿的家仆郁掌柜绑了回来,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海派对民国社会的想象和还原,不如说是海派文人对于民国文人的思考,对海派文化的追根溯源。